我于1978年正式踏入摄影行业,在此之前曾担任了两年的摄影师助理。当时在一家业务繁忙的肖像商业影楼工作,让我得以窥见专业影楼运营的种种门道——比如日程安排、确保成品按时交付、及时收款、团队管理与市场推广等等。我意识到,要想经营好摄影这门生意,所需掌握的技能远不止于创作出可用、可售,甚至惊艳众人的画面。
我的摄影之路目标明确,一步一个脚印。原本计划着进入艺术学院、拿到学位、拍出杰作,然后致富,发大财。为此,我还拜读了理查德·沙拉布拉的《靠摄影成为百万富翁》来支撑我的雄心。年轻与天真,既是天赋,也是陷阱。那个年代还没有互联网用海量信息迷惑我们,所以一旦某件事被印成精装书、超过三百页墨迹透着承诺,再配上各种报纸营销,我们便深信:“这肯定不假!不然怎么会出版?”可惜,书中大多是无稽之谈。
为什么市面上总有成百上千的书籍,教人如何拍出好照片,不是大谈必备器材,就是大讲玄乎技巧?有的专注构图法则,还有的用上千页篇幅钻研如何把胶片的潜力榨干(如今数字影像领域也是如此,只不过阵地换成了YouTube教程,而其中的错误往往比正确更多)。
而我几乎从未见过(至今仍不多见)的是关于如何让摄影生意真正盈利,足以支撑一份体面生活的指导。
那么,如果重来一次,我会怎么做?必须承认,今天的世界不仅不同于1978年我开设第一家临街影楼之时,如今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有些道理始终不变。
1、我希望能具备更扎实的商业和财务基础
我们常自欺欺人,以为光靠拍出好照片就能成功,我曾深信不疑。但现实是:那些真正美丽、堪称自我表达杰作的摄影作品,能与之产生同等共鸣的观众群体其实很小。这个现实在今天比我入行时更加残酷。
2、若要在教育上投资,请投在营销与影楼管理上。
3、选址至关重要
当时我创作的肖像作品风格独特,个人印记鲜明。这些照片在国内外赢得了不少专业奖项,不仅因为肖像风格,也因我的婚礼摄影和广告作品。虽然销量很好,收入是同类城市大多数影楼的两倍多,但每到月底,冲印费用的账单总显得过于沉重。如今对摄影师来说,数字时代让情况好转太多:那时我们全靠胶片和相纸,所有工序都得交给冲印店,冲印费通常能占到影楼总收入的20%到25%。而现在,我的冲印成本仅占总销售额的5%到7%,单张照片的利润空间大大提升。不过现在,摄影工作室似乎已经遍地开花。
我当年的失误,是把影楼开在了一个市场规模有限的小城市。如果能重来,我一定会确保选址拥有足够庞大的潜在客群。
4、绝不租用影棚空间
不动产才是王道! 不要为你支付的场地费用,实际是在帮别人还房贷。我这么做了很多年,钱花了,最终却什么资产也没留下。
5、理智购置新设备
相机大厂似乎每年都会推出好几代新机身和镜头,价格不菲。但我们得问自己:这真能让我拍得更好,还是服务客户更高效?输出一张锐利无噪点的24x30英寸照片,到底需要多少像素?何况很多时候,图像过于锐利反而失真。据我观察,“升级”到最新款的佳能、尼康或索尼机身,对成片效果并无肉眼可见的提升。更何况,我从没遇到客户问我用的是什么相机。
6、果断出售闲置超过半年的设备
这方面绝不能心软。如果一件设备半年都没碰过,在某个角落里积灰,那你以后大概率也不会再用它。卖掉变现,远比留着积灰更有价值。
7、别被那些吹嘘新款相机镜头远超现款的华丽广告所迷惑
举个实例:我从第一台佳能TLb(后来是TX)开始就用这个品牌,所以转向数码时,自然延续了习惯。现在主力是佳能5D Mark III,备用机是6D。随着佳能等品牌全面从单反转向微单,旧款的5系单反和EF镜头现在价格非常合理。所以我不得不问自己:新的微单系统和镜头,真能让我更好地服务客户吗?这套新系统要多久才能回本?我的相机已有2400万像素,能输出画质纯净的30x40英寸照片。再多花几千美元升级机身,究竟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画质提升?
8、至少留存10%的利润用于投资
总有一天,或者说理应有一天,你的体力会无法支撑高强度的拍摄工作。前提是,你得活得足够久,才能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
9、有些工作你会被要求做得既无趣又缺乏创造性。
但这些基础业务往往报酬丰厚且结款迅速,比如高中毕业舞会照或少年联赛合影。曾有制造商急需天然气发动机的照片用于说明书,我上午拍完,晚上又接了一场毕业舞会拍摄,那天利润相当可观。几乎不需要什么“创造力”,但这种工作简直就像拿到了“印钞许可证”。
10、永远别让工作磨灭你的热情
即使接手的项目创意有限,你依然可以为自己而创作,只因为你想拍。我至今清晰记得,在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PPA)活动上,一位从业多年的老摄影师说,他准备退休,并且希望余生再也不碰相机。而我从1978年踏上摄影之路至今,无论拍摄什么,内心仍如最初那般充满兴奋。别弄丢了这份喜悦与激情。
摄影不仅仅是艺术与美学,更是经营、策略与耐心的结合。美丽的照片是基础,但能持续做下去,让业务稳定、有利可图,并且自己仍然保持热爱,才是走得长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