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那么一个天天路过却从未举起相机的地方。可能是一处街角、一张公园长椅,或者商场后方的一条小巷。你经过它无数次,却从未想过它也值得拍摄。第一次拍摄时,它也许平平无奇;但当你第十次按下快门,你会发现你看世界的方式已经彻底不同了。
很多摄影师像集邮一样不断追寻新鲜的景点,误以为只有“非凡的地方”才能拍出“非凡的作品”。刷社交媒体时,我们看到来自冰岛、日本、巴塔哥尼亚的壮丽照片,就开始相信:自己身边的环境不可能拍出好作品。这种想法,其实大错特错。
不妨试试这个能改变你看法的挑战:从家附近挑一个普通又容易到达的地方,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去拍十次。不是同一天拍十张,而是十次独立的探访——每次都必须创造出新的影像。地点越平凡越好。那条你每天走过的街道,三条街外的公园,甚至你自家的后院都可以。
这个练习的意义在于去掉“新鲜感”的支撑。在陌生的地方拍摄,我们常常依赖环境自身的精彩:不同的建筑、光线、异国氛围都帮我们完成了一半的工作。但当你失去了这些外部刺激,就只能从观察、时机与角度中寻找创造力——而这,才是摄影真正的修炼。
拍十次的目标并不多也不少:三次太少,还没突破舒适区;二十次太多,容易放弃。十次正好逼你经历从熟悉到枯竭、从挫折到突破的全过程——这是成长的黄金区间。
第一次到第三次:拍出“显而易见”
第一次拍摄,过程总是轻松可预料。你四处寻找看起来不错的构图,找到最佳角度,在合适光线下拍几张满意的照片——任务完成,轻松愉快。

第二次再去,你开始想点不一样的。换个时间?换个角度?拍点细节?结果也许仍不惊艳,但你开始主动思考选择背后的理由。
到了第三次,问题来了:你可能开始怀疑“这地方还有什么可拍的?”而这正是关键时刻。当你感到撞墙,说明你已经拍尽了表面的风景,也正好逼近新的发现。
第四次到第六次:看见“光”的变化
当那些显而易见的构图都被拍遍,你会发现:这个地点其实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一座光影的舞台。真正让照片焕然一新的,不是地方,而是光。
同一个街角,中午平淡无奇,但在黄金时刻,斜阳投下的长影会让整个场景立体起来;一面在阴天显得沉闷的墙壁,在柔和的光线下却会显露出细腻的纹理。

天气也不再是阻碍,而成了素材。雨后的水洼能创造倒影;雾天让熟悉的场景变得神秘;阴天的柔光让色彩更饱和,也让你能全天拍摄不怕阴影。
通过反复拍摄,你会慢慢培养出对光线的“直觉”——知道什么时候的光能营造氛围,懂得如何利用天气与太阳角度。你开始用天气预报和日出日落时间来计划拍摄,不再是为了避开坏天气,而是为了迎接“好光”。
第七次到第十次:打破自己的规则
拍到第七次,你可能已经尝试过各种角度、光线与天气。这时就要开始挑战自己。如果你总在眼平角度拍,就蹲下或登高;总用标准镜头?那就换个广角或长焦;从不拍人?那就等待一个路人入镜。

当你被迫改变惯性,就会激发创造力。试着拍倒影、用前景增加深度、加入运动模糊或长曝光、甚至有意让相机运动。这些都不是噱头,而是你在熟悉环境中发现“新可能”的方法。
随着次数增加,你还会开始注意时间与季节的规律:早晨的街角空旷安静,傍晚却人流涌动;冬季低角度阳光照亮的那面墙,夏天却完全在阴影里。树叶的生长、光线的角度、行人的节奏……每一次细微变化,都会教会你关于时间和观察的深刻一课。
到第十次时,一件神奇的事发生了。你不再“拍这个地方”,而是拍你所看到的光与瞬间。地点已经不再重要,你只是在回应世界。那,就是摄影的真义。
如何选地点:越平凡越好
你可能想挑个有点“意思”的地方做练习,但请忍住。地点越普通,你学得越多。壮丽的风景或历史建筑太“有戏”,容易让人依赖场景自身的魅力,而非你的观察力。
选个离家近的地方很关键——最好步行十分钟能到。距离太远,你就会因为天气或心情而放弃。三条街外的公园,远胜一小时车程的山景。
同时要考虑安全与合法性。你会多次、不同时间独自前往拍摄,确保那里安全、无禁令、也不易被干扰。
理想的地点要有适度的变化空间——空旷停车场太单调,植物园又太复杂。一条街角、一块公园草地、一面老墙——这些平凡之地,往往藏着最持久的潜力。
记录与比较:让成长看得见
每次拍摄后,哪怕简单,也要做笔记:拍摄时间、天气状况、这次尝试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这些记录能防止你重复,也能帮助你回顾整个过程。更重要的是,把每次的成品都保存在一个文件夹里。不要只留最满意的一张,而要并列这十次的照片。

当你看到这十张作品并排时,你会惊讶于:同一个地方,竟能被你拍出十种完全不同的样子。那种“多样性”正是你视觉成长的证明。
从比较中,你会发现自己的风格与偏好:你更喜欢特写还是广景?喜欢有人还是纯风景?偏好高对比黑白,还是细腻柔光?这些答案会帮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样的摄影师。
若愿意,也可以分享你的十张照片与心得。写下过程、感受与收获。表达本身能强化记忆,而他人的反馈又能让你看到新的角度。
这个练习能教会你的
当你能在同一地点拍出十种不同的画面,你就会明白——摄影的关键,不在地点,而在眼睛。这种领悟会让你从“找风景”转向“造风景”。你不再需要异国目的地或惊艳场景,就能拍出值得骄傲的照片。你的周围处处皆是题材。
更重要的是,这种练习会培养出一种创意上的韧性。在同一地点反复探索,逼你不断尝试、调整、突破。当你再也不能责怪“场景无聊”时,你只能依靠自己的观察力与想象力。那时,你真正成长了。
这同时也是一场关于专注与耐心的训练。在这个一切都追求新鲜的时代,反复回到同一地点本身,就是一种反叛。它迫使你慢下来,仔细观察,耐心体会细节。而这种专注力,正是优秀摄影师最宝贵的能力。
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有的人做完一次,就从此改变了看世界的方式;也有人把它变成习惯——每隔几个月换一个地点,再重复一次。每一轮都会带来新的发现、新的成长。

有的摄影师甚至在同一地点拍了几年,记录的不仅是那片空间的变迁,更是自己视角的演化。无论你拍十次、一百次,持续回访与重新看见的意义都不会消失。
摄影,不在于找到“特别的地方”,而在于用“特别的方式去看”。相机不是记录的工具,而是“训练注意力”的工具。而拍同一地点十次,就是最好的练习。
从明天开始
不必犹豫,也不必等灵感。选一个你每天都能去的地方,明天就出发。花半小时,用心拍下你眼中最有意思的那一刻,这就是第一步。
几天后,再去一次。再去,再拍。当你完成十次,回望最初的第一张,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真的“看见”得更深、更远了。你会懂得:非凡的作品,不需要非凡的地点。只要有观察力、有耐心、有愿意不断回望的心,任何地方,都值得被拍十次。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