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摄影杂谈 > 正文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近期,在500px摄影社区的评论区里产生了一次有趣的互动交流。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a href=https://www.sheying5.com/sheyingzuopi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摄影作品</a>

评论区的这番互动是针对以下这组摄影作品展开。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其实,关于摄影后期创作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先追根溯源,先看看最早的摄影后期作品是怎样诞生的。1857年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创作出摄影作品《The Two Ways of Life》,从1839年摄影术被公认发明的年份开始,仅仅间隔了不到20年,就有如此精美的拼接摄影作品诞生了。当然,在那个没有PS的年代,这样的暗房后期技术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它使用超过30张独立底片合成,花了6个星期的时间。照片模仿传统绘画风格的寓言场景,展示了两个年轻人选择堕落(左)和道德(右)两种不同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这种画意后期的风格在画面内容上看或许是十分具象的,但从摄影记录的“真实性”方面来说已然不适用。然而,这幅作品是否好看呢?好看与否本身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常常都是因人而异,但我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乃至现在,至少这幅作品是符合大众对于画意审美的认同感的。建立在一定审美体系下的作品必然有其受众群体存在,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摄影在后期上的审美也不断在变迁和发展。

在暗房后期的时代,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摄影大师杰利·尤斯曼(Jerry Uelsmann)的作品,以及被称为“中国摄影第一人”郎静山的作品,他们都是以暗房后期为基础进行摄影创作的。并且,在那一时期和现如今,他们的作品也作为经典从而备受推崇。那么我们可以判断的是,后期手段的作品在20世纪末已经被主流审美所接受。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到了当今数字摄影的时代,摄影后期的门槛大大降低,摄影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那么我再去讨论摄影后期的尺度和当今摄影审美的问题应当带着更多的包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尝试划分语境去讨论。在直接摄影的受众群体里其实也存在着最普通和常见的摄影后期,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摄影师都会对拍摄的数字摄影的图像进行最为基础的后期,包括但不限于曝光值、对比度、清晰度、饱和度等基础元素的调控,以及适当的色温控制和裁剪等手法。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这些基础的后期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不影响摄影画面内容的呈现,摄影仍是摄影,还是以记录为主体的媒介。所以,在以直接摄影方式拍摄的摄影师看来,摄影的审美一定程度上基于摄影的“真实之美”。这样的审美标准基于真实生活的感受,内容也涉及到生活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其分类包括自然风光、动植物、城市街道、纪实摄影等等。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再看到通过后期创作的摄影作品,极简、观念、拼贴、图像的二次创作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摄影的应用更多存在于积累原始素材的阶段,再通过多样的后期手法表现出作者想要传达出的视觉效果。在这种特定的呈现方式下,我们观看这类作品的理解方式也应有所改变,不必再拘泥于摄影的“真实性”这一属性。对于这类作品的观看,我们可以先去了解作者创作的用意,为什么要以后期创作的方式去呈现摄影作品,以及画面内容里的一些象征意义的表达,亦或是单纯追求平面视觉上的美感。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所以,关于评论区里所说的这类作品为“设计作品”的概念我们可以划分语境去看待。在直接摄影的语境下,摄影的本质仍是记录,我们审美和评判标准自然可以单纯依靠视觉语言去判断。而在与观念艺术相关的语境下,往往摄影只是一个媒介和工具,摄影在此仅仅起着索取现实素材的作用,而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理念需要在最后完成的视觉画面里感受。二者并不冲突,而是我们身为观看者应当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形态各异的摄影作品。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求同存异才能在摄影作品互相交流与碰撞间激发出更多创作者的灵感,特别是在数字媒体的时代,数字化影像必然呈多元化趋势发展,我们可以一起展望未来出现更多新颖而有趣的作品。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数码摄影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返回顶部